2017年1月7日

Posted by 懷閒 | File under :

憲哥常說一句話:「擁有麥克風和信念,就能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麥克風,可以看成表現的舞台、又可泛指口語表達、簡報製作等技巧,但我始終覺得,最重要的還是那一股信念,若懷抱著信念,就會有方向、有溫度、有不怕挑戰失敗出糗的勇氣、有著即使技巧樸拙都能動人的力量。


右一為知名企管講師憲哥,
也是我在台大遇到的口語表達啟蒙老師

學生時期有一句大家熱愛的名言,叫作「留下什麼,我們就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套用在簡報演出上,我總覺得「留下什麼(在觀眾心中),我們就成為什麼樣的簡報」。

一個禮拜多前(2016.12.24),我去參觀了由電機系葉丙成老師團隊舉辦的第四屆台大盃簡報大賽,選手水準十分整齊,其中我印象至今仍深刻的故事,是上圖有著外國臉孔的聖崴,雖然他分配到的主題,是看似無趣的"義務教育",但他由個人經驗出發,分享自己因為有著混血臉孔,於是在國外被欺負是亞洲人、在台灣又被認為是歪國仁的故事,他帶有憤怒和感慨地說:「我覺得我不是人」。


1, 故事、例子、個人經驗是動人介質
覺得聖崴(講者)和我(聽眾)又再一次作了最好的驗證,故事是一個簡報中最容易動人和被記住的介質!

我猜想也許是因為這次大賽的四個指定議題較具社會討論度,分別是"為什麼要念大學"、"網路匿名"、"義務教育"、"遊戲對於社會的影響"。又或是因為是比賽關係,選手可能希望以結構式的進行論述,展現簡報的調理性,因此聽到較多選手偏向以"論說文"呈現,輔以簡短的例子、個人經驗(如:笑話王)。

反倒是越硬的題目越要用軟性方式來談、軟性題目要在抒情中參雜知性,才容易吸引人聖崴是少數以個人經驗作為主體,而論說為輔的呈現方式,不管是就比賽結果、信念傳達來說,都達到很好的效果。

10號參賽者:蒲聖崴
題目:給孩子一個戲劇化的人生吧!



2, 架構以邏輯過場串聯bullet point
覺得當天的選手,如果是採論述方式進行,都能有一定的架構,A.開頭-->B.破題(點出訴求、Slogan)-->C.列點敘述-->D.結語-->E.說我是xxx。我覺得架構都十分清楚,特別是結語的時候,多能用簡短的句子幫大家複習重點、加深記憶。但我覺得在C段論述過程,和D.E.段的結尾有些可以挑戰的方向:

C.無點勝有點:
以bullet point方式論述,是一個很快速的架構化方式,但務必要小心變成有point但沒有point。點跟點之間、排序應該是要能有某種關聯性,或是以適當的過場進行串聯,安排得宜的話甚至能不用屢屢重複說,"第一點是..."、"第二點是..."、"第三點是...",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因為...所以..."、

D.E. 結尾以訴求、金句作結:
偶爾會開玩笑地說,如果結尾作的好,即使中間無聊到觀眾都睡著,他睡醒聽到一個好的結尾,都能夠帶著滿滿收穫離場,還幫你拍手叫好。多花力氣設計一個好的結尾,絕對是準備簡報必要的投資之一。最常見的作法,是針對演講內容,提出對觀眾的訴求,並說明若依訴求作的好處。而結尾的語句、文字使用,若經適度雕琢修飾、或採用金句,則更能加強效果。



3, 故事鋪陳要有起承轉合
當天有少數選手於論述過程中加入個人的親身經歷,故事本身具備感人的元素,但卻因為缺乏鋪陳,而使故事變得貧乏。以當日七分鍾的長度限制來說,開頭+結尾+緩衝預留 = 1.5分鐘,剩下5分鐘時間,要以一個故事作為主軸是絕對能勝任,而不是將故事僅變成兩三句的例子。

4號參賽者:紀曦昀
用不一樣角度看大學

來自政大的曦昀的故事,很令人敬佩跟一點汗顏(?),在學習的過程,她發現自己樂於和人分享、但自己從小卻是一個有點口吃,話都說不清楚的人,卻止不住想要上台的心情,自簡報大賽開辦以來,每屆都到場觀摩,今年更走上舞台,成為參賽者的一員。

故事本身已經具備完整的結構:

起-從小有口吃的問題
承-在大學期間,發現自己喜歡分享
轉-持續參與簡報大賽,鍛鍊自己
合-大學不只是讀書,更能讓人發現興趣、找到自己

如果要加強、增加故事的起伏,我會覺得可以在"承"跟"轉"的段落,多分享一些努力的過程、遭遇的困難、對簡報大賽情有獨鍾的原因等。強化探索、努力的過程,除了讓故事更完整,也可以讓故事的意義不僅於在大學"找到"興趣,而是更進一步的去為興趣努力、拼命。

起承轉合是一說故事的萬用基本公式,除能讓故事有脈絡,也可在設計故事之時,就開始思考故事的起伏,"承"和"轉"是最常見的轉折點,於故事的中段,或急轉直下、或谷底反彈,製造情緒變化,吸引觀眾注意。



4, 場景、感觸描述要五感並用
另一個印象很深的故事,來自芸如,在談論"遊戲對社會的影響時",分享自己表弟的故事,表弟因著迷遊戲,而和家人產生隔閡、但表弟的爸爸從最初的不諒解,到改變自己,主動踏入網咖和表弟一起玩遊戲,也重拾父子之情。這段過程也讓芸如重新省思是否應對遊戲只有負面的看法。整段故事的起承轉合很清楚:

起:自己原先對遊戲不感興趣,甚至排斥
:表弟就因為愛玩遊戲關係,和家人相處不好
:表弟爸爸主動改變,接納遊戲、和表弟一起玩
:重新思考對遊戲觀感,看到遊戲的正面價值

5號參賽者:汪芸如
題目:Game, over ?


故事本身具備完整架構、話題性、甚至有真實性,但可能受限時間關係,芸如選擇用簡短的話帶過作為舉例。如果可以,一樣是在"承"、和"轉"的段落,可再多加描述,如: 表弟父子吵架的場景、吵架時說的話、表弟原先去的網咖昏暗、煙味重...、原先心理對表弟的想法、表弟爸爸決心改變的原因、改變後的心情、表弟對於爸爸改變的心情如何轉變、表弟第一次在網咖看看爸爸的場景...

找到一兩個關鍵場景,描述"看到"、"聽到"、"聞到"等五感感受,將觀眾帶入畫面裡;用人物的"對白"、"心理感受",讓觀眾代入角色中,故事將可以變得更為鮮明。一個好看的電影、令人省思的電影,往往成功之處,在於場景和角色的描繪,讓人不由自主的投射自我於角色中,讓別人的故事,變成自己的心情。



5, 要求觀眾舉手,也是一種互動設計
在簡報過程中,講者常會希望增加與觀眾的互動。印象當日比較深刻的是簡瓅有嘗試問了一個問題,"考大學選擇科系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選什麼的舉手?",對於這個問題,包含我自己在內的許多觀眾,肯定高中時都有一樣的迷惘,但可惜當日問問題的過程過於快速,指令不清,使得觀眾的反應稍微不如預期,減少了一些原先可能的互動成效。

6號參賽者:簡瓅
題目:教育,是場學習的遊戲

任何一個牽扯到觀眾的互動,都是有風險性、難以掌控。如果是預先設想好的舉動,應該要先想好這個問題是不是有特別的目的在,如:凸顯觀點不同時、或大眾謬思時,會希望觀眾贊同的意見和自己完全不同。確立好目標,再參考一些互動設計原則去執行,可降低意料外的風險,增加互動的成效:

a. 指令要清楚
除了問題要問清楚,後續希望觀眾作的動作也要說明清楚,如:等下這個問題,我會分兩次,先請贊成的人舉手、再請不贊成的人舉手;另在執行時,也可以用語調和動作,明確指示舉手時機,如:贊成的人,請舉...手!(一邊也把自己的手舉起來)、或是直接說明"我數到三,贊成的人請舉手",指令清楚,可降低觀眾不知道如何反應的機會,也可以於這個時候趁機請求,"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表達意見"。

b. 給觀眾足夠的時間思考
一種互動時常見的狀況,是講者於問完問題後要求觀眾立刻反應,但通常觀眾這時候腦袋還轉不過來,因此舉手狀況零零星星。另外問問題,還有一個作用,在於為整段演講作節奏的變化、和增加觀眾的涉入,因此問完問題後,務必要保留一段時間(依問題難度可能是幾秒到幾十秒)給觀眾,也讓觀眾了解,這個問題是真的要問他們的。

c. 依互動目標、預期結果選擇提問方式
問題的問法可以正面問(贊成的舉手)、反面問(不贊成的舉手)、選擇題...;預期的反應效果有可能是很多人舉手(大家贊同選項)、沒有人舉手(沒人贊同選項、問題很困難)。

應該依自己預期的效果去設定問題的問法。當天葉丙成老師也有分享一個技巧,如果擔心觀眾不敢反應,可以將預設的反應設為"不舉手","贊成這個選項的請不要舉手",也是一種設計的互動方式。

d. 準備好每一種可能反應的應對措施
很多時候,尤其是面對不熟悉的觀眾群,反應的情形可能不如預期,因此應該先設定好觀眾不同反應時的應對措施及接下去的說法。又或者如果觀眾答案與預期差異很大時,也可以進一步詢問觀眾原因,更增加互動。

e. 預先設定好暗樁
不管是希望有人帶頭舉手,或是回答問題,設定好暗樁可避免冷場,或答案出乎預期,也是可思考的一種作法。即使觀眾是自己不認識的對象,也可透過事先到現場聊天、或觀察那些觀眾對自己內容比較有反應,在點選觀眾回答問題時,也較有心理把握那些觀眾是較可能有答案。




6, 投影片是工具,講者才是主角
當天有位我覺得很可惜的講者,是資管系大一的祖源,他的主題設計豐富有趣、投影片也十分吸引目光,但我覺得祖源本身的表演能力、演講技巧反而被投影片而掩蓋,甚至變成講者去配合投影片,影響到了祖源自己的節奏和故事的流暢性。

在設計投影片之時,多會因應場合、對象、應用方式不同,而影響投影片的內容和編排方式。一種可能的方式,固然是由人去補充說明投影片;但若是要強化本身的影響力、或是當日是簡報比賽而不是投影片比賽時,則應該是以簡報去配合、補足、強化自己口語說明內容不足處。


10號參賽者:李祖源
題目:縱慾了!ER




身為一個簡報的熱愛者,實在很高興可以有機會參與這次第四屆的台大盃簡報大賽,當日選手的精采表現直到兩個禮拜後依然記得清晰,也不知不覺的就努力在每日下班後,點點滴滴的打了這篇越來越長的文章。

雖然內容分享了一些技術面的看法,但覺得簡報、演講這件事,最重要的還是那個"初衷",跟一份"想要分享自己信念的心情",如同當日葉丙成老師也有提到的,學習作簡報,還有一個目標是讓我們可以學習解析不管是日常或工作上遇到的問題、也可以更用心的去觀察跟體悟人生的經歷,然後逐步累積自己的想法和信念。

憲哥曾說過:「擁有麥克風和信念,就能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麥克風很重要,信念也是。套用同學的話作結,覺得在學習簡報的路上,不要不停的追求提升自己簡報的能力,卻忘記傾聽自己的聲音,跟最想要傳達的信念。惟有先感動自己的故事,才有可能感動別人。






寫於2017.01.08 (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p.s.1 特別感謝照片授權:台大盃簡報大賽粉絲團

p.s.2 身為資管系系友,覺得祖源小弟表現很好人也很有趣XD

p.s.3 最近開始籌設故事郎中 粉絲團,也會開始嘗試進行個案教學,希望能夠由實際需求(課堂報告、報論文、面試、商業簡報、公務簡報)出發,討論呈現方式、架構編排如何進行。如有簡報、報告、表達上困擾的朋友,歡迎透過粉絲團或留言與我聯繫~

1 則留言: